理學教育敢問「大問題」 旨在服務人群

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分子代謝學助理教授

2002應用物理學理學士(榮譽)畢業生

2005物理學哲學碩士畢業生


回想當年,該是剛入讀北京清華大學後的個多月吧?聽說清華大學跟香港浸會大學有轉學交流計劃,成功申請便可直接到香港完成整個學士課程。

那時候,香港回歸中國才一年多,惠胜對這遙遠的國際大都會的印象,全都來自享負盛名的港產片。1999年1月,他成功把握難能可貴的機會,成為當時香港大專院校的首批內地生,乘火車(即今港鐵東鐵綫)來到香港,入讀浸大物理系。

當天的情景至今仍然難忘。他沒想像過,踏出九龍塘火車站的那一刻,浸大教務長、理學院院長、物理系系主任等,會專程來臨,迎接他們十一位人生路不熟的新生,又帶大家逛一遍大學校園,並帶大家到「島仔」(即浸大舊校對面的建新中心)一起吃午飯。往後的日子,理學院的老師們像編更似的,輪流和大家吃午飯或晚飯,看看同學們是否已適應校園生活。這種家庭式的溫暖關懷,是他始料不及的。

回歸後首批內地生  港產片構想與現實大不同

理科生的大學生活,對惠胜這種內斂書生而言,原以為就只是讀書而已。但作為浸大理學院的學生,生活卻不局限於實驗室。對廣東話一竅不通的他,勇於加入物理系系會,也踴躍參加理學院舉辦的課外活動,與本地同學們打成一片,「貼地」的感受着他們課後忙於補習以賺取生活費的生活氣息。這份積極投入的勇氣,也是緣於同學們對自己的關愛和接納吧!過去受港產片劇情影響,惠胜以為香港人大多喜愛打架鬧事,與「古惑仔」無異。到真正與他們相處才感受到他們的善良和熱情,而且不是純粹一個「nice」字能形容,跟港產片中的「古惑仔」也有很大分別。

浸大理學院教職員的無私關懷,還體現於一件他從沒宣之於口的事情。他曾計劃到海外進修,但申請當地的簽證必須有七萬港元的存款證明,這對於當時的他而言是不可能的任務。一位理學院的教授得知此事後,就二話不說給他開了一張支票,並表示可日後再償還這筆借款。該計劃最終沒有實現,他也很快便歸還了款項,但教授的舉動令他非常感動,「家庭式的溫暖關懷」可不是空言。

敢於發問  啟發思考

修畢物理學學士後,惠胜繼續於浸大進修並完成物理學哲學碩士。六年的教育,讓他學會了關心研究、關心科學,更學會「kind to people」,這也是作為科學家其中一個基本條件。他現在研究的範疇為「新陳代謝對人體的影響」,但早於二十年前他已在浸大物理系實驗室內,研究新陳代謝了!當時他受湯雷翰教授的啟發,以該題目完成了畢業專題研究。湯教授懂得激勵學生,經常提出一些很宏大的問題,宏大得讓學生難以即時想到答案,從而啟發他們深層思考,十分有趣。當時教授以物理學角度提出一些關於新陳代謝的問題,激發起惠胜對該範疇的興趣和做研究的決心。即使他現在也未能回答當年教授提出的所有問題,卻啟發了他從另一角度來剖析新陳代謝,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這是二十年前浸大理學院對他最深遠的影響。

做學問宜保持批判  同時諷一勸百

惠胜坦言,自己在浸大理學院學會了批判思考和做研究的技能。他體會到所有知識都是人創造的,當中可能有錯,勉勵師弟妹們要有批判的思維,特別是對科學,應嘗試對所學的東西作出批判,不要盲目接受,即使是教科書、科學論文上學到的知識,也應思考其內容和意義。他又指,批判的同時,亦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同人有不同的意見,要以寬容的心對待,批判之時亦要保持友好態度。他亦建議非本地學生學習廣東話,這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十分重要。

當年偶然的決定,讓惠胜成為了浸大理學院的學生,這裡成就了他畢生的興趣和事業,更讓他找到同系的人生伴侶。理學院走過了六十年,他期望學院繼續提供一個結合嚴謹的科學訓練與關懷年輕人的學習環境,並將此一直傳承下去。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