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後回歸浸大

潘建新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
講座教授及理工科技學部院長
北京師範大學自然科學高等研究院數學研究中心教授
前曼徹斯特大學數學學院終身教授

1996統計學哲學博士畢業生


理︰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
︰潘建新教授

 

理:當初為何會來港深造?

潘:我1979年高考後考入了雲南大學數學系,畢業後留校當了一名助教。1984年考入北京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唸統計學碩士。那時香港在科學研究、經濟發展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是一座國際化都市。我在北京接觸到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香港學者,通過他們我更深入地了解到香港的統計學發展水平,後來機緣巧合有了到香港繼續求學的機會,於1993年到香港浸會攻讀統計學博士,也是浸大首批五名博士生之一。

理:在浸會理學院的日子有甚麼趣事發生?

潘:到香港之前我完全不懂廣東話。有次我在計算機實驗室接電話,跟旁邊的技術員說「找你的」,他接過後跟我說「是找你的!」,我連自己的名字都聽不懂,鬧了不少笑話。當時只能用英文溝通交流,幸好與香港老師同學相處融洽,當時辦公室是研究生和技術員一起使用,小小房間內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不過求學時間長,注定有所犧牲,當時與內地太太和兩歲兒子分隔異地,我回去時兒子都不認得我了,叫我叔叔。

理:理學院的訓練給予你甚麼幫助?

潘:我在理學院跟隨著名的統計學家方開泰教授研究生長曲線模型(Growth Curve Models),該研究方向屬多元統計分析的一個分支方向,在浸大主要是接受理論方面的訓練,也為我打下了牢固的理論基礎,對以後的實際工作幫助極大。另一方面,浸大提供了很多國際交流的機會,學校經常有歐美的學者到訪並作學術演講,這些學術交流打開了我的眼界。現在我仍跟當時認識的一些學者保持合作或聯繫,成為了終身好友 。

理:後來到了英國深造,你認為中西方的統計學研究有何不同?

:九十年代英國和亞洲的研究方向迥異,西方統計學重視解決實際問題,到了英國後感到我在浸大雖得到很好的理論訓練,但實踐層面薄弱一些,後來我從當地的教授身上學到很多統計學的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到實際。例如牛津大學一位醫學教授在國際醫學頂刊柳葉刀(Lancet)上發表的關於心肌梗塞疾病的文章認為,光觀察血壓值不足以推算心肌梗塞風險,還需看波幅,一個血壓平均值正常但有較大波幅的病人,比一般高血壓病人更危險。如果理論正確,可以改變人們對血壓疾病的普遍認知。然而光靠一篇文章不足以解決問題,需要大量數據支持。為了檢驗他的理論,我和曼徹斯特大學的一位醫學教授合作並爭取到英國政府的一項研究資金支持,通過搜集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得到了支持牛津大學教授論斷的結論。對我而言,在浸大所學的統計學理論以及在英國的實踐經驗對我的學術生涯均有莫大幫助。

理:有甚麼因素驅使你由英國回流,加入UIC?

:我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近二十年,是曼徹斯特大學的終身教授,曾擔任曼徹斯特大學數學學院概率統計學系系主任及國際事務處主任,對英國大學的教學和管理比較熟悉。加入UIC純屬機緣巧合,一方面是UIC現任校長湯濤教授(前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院長)多次誠邀。另一方面我如果繼續在曼大工作、教書,可以預見到退休前的工作生活狀態。如果到一所新院校工作,或許能體現更多的人生價值。UIC參考香港教學制度,與英國高校相似,是中西文化交匯點。此外,我所接受的教育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我也希望有機會能回饋中國社會。任職UIC對我意義重大,希望可以為UIC的學科發展貢獻力量。UIC與浸大有密切聯繫,例如我們最近合辦了幾個碩士課程,都很成功。在研究方面也正在開展合作。當年在浸大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回饋母校,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理:理學院踏入六十周年,你對師弟師妹有甚麼建言?

:浸會是一所開放型的大學,國際化程度很高,同學們應該珍惜這個平台、珍惜學校提供的學術條件。學校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通過學校、老師的幫助,以及自身的努力,成就也可以達到世界領先的水平。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