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重應用科研 腦神經專家冀開發新藥

翁建霖

香港浸會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及生物系教授、

金衛醫療神經再生研究中心主任

1988生物榮譽文憑畢業生

1989綜合科學理學士(榮譽)(應用生物學)畢業生


理︰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
翁︰翁建霖教授

 

理︰你在浸會學院的學生時代有何趣事和回憶?

翁︰我是1988年應用生物系文憑畢業生,亦是1989年首批學士學位畢業生。當年校園細小,設備不如現時先進,老師要用幻燈片投影機投放筆記供學生抄寫,筆記做得好的學生,還會借予其他同學影印,而理科的課室在頂樓,但學生不准乘搭升降機,每臨課堂開始,我們一批遲到同學便會由大門跑樓梯到課室,狀甚狼狽。當時聯福道校舍尚未興建,只有鐵皮屋作臨時課室,還記得炎熱天氣下進入冷氣鐵皮屋的清爽。雖然各類設備和配套都不如今天方便,但人際關係緊密,當年電郵和短訊並不普遍,遇上功課疑難便親臨教授的辦公室請教,師生在狹小的辦公室討論學術,亦是暢快。

 

理︰求學時的教育,如何影響你的學術生涯?

翁︰當時的指導老師是腦神經的專家,受到老師啟蒙,我的畢業專題研究(Final Year Project)正正是研究動物腦袋和血液中的褪黑色素,了解動物廿四小時的生活周期,基本上已為我的學術生涯定了調,也開啟了我在這個範疇的研究興趣,後來我轉到香港大學醫學院攻讀哲學碩士,緊接研究腦內分泌,直至今天我還是專注神經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範疇。

 

理︰你怎樣看浸大理學院的教學質素?

翁︰若以公開試分數論,入讀浸大理學院的學生未必是最好的一批,有人甚至會視理科為「水泡科」。但我想分享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我做畢業功課時需到港大進行實驗,當時已發現我們的能力不比其他院校學生差,我與幾位同屆同學也獲港大醫學院取錄並完成碩士學位,證明我們的能力。浸會一直平衡教學與研究,當年港大則偏重教學,所以喜歡研究的浸大畢業生有很多,為科研提供人才。另一點是浸大教學對學生的「增值」很大,培育出來的學生質素不亞於其他院校。我曾有一位學生,畢業後到愛丁堡大學跟一名知名教授學習,畢業前已有兩篇論文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當然那位學生特別優秀,但也證明我們的學生很有能力。

 

理︰你是浸會的理學生,現在是浸大的理學院教授,如何看浸大的科研成績和發展?

翁︰其實浸大科研進步得很快,尤其近年有不少有才幹的同事加入,申請資源方面已與其他院校「拉平」。近年國際不同院校合作加強,令規模相對中小型的學校有所得益,浸大理學院也很容易找到優質的合作伙伴做臨床研究,反而其他知名的大學仍傾向依賴校內合作。現時除三大資源較多,兩間有醫學院的大學較容易做臨床研究,科大現偏向基礎研究,浸大則在應用研究較好,整體科研實力跟其他院校也不相上下。

 

理︰如何評價浸大理學院的前景?

翁︰未來將軍澳中醫醫院將落成,浸大有了中醫院,便可以做臨床研究。理學院可以與中醫院合作,發展一些新的藥物,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我們研究生物科技而言,是很大的出口,若我們研究的藥醫治到柏金遜症,將會幫到很多人。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