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學解難技能受用終生

莫宇強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

1989應用生物學理學士(榮譽)畢業生


理學院人才濟濟,畢業生顆顆耀眼明星。曾留學英國劍橋大學,現時任職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的莫宇強教授,正是1986年香港浸會學院首屆應用生物學學位課程畢業生。談起多年前的求學生涯,莫教授最難忘竟是三年級時寫畢業論文的經驗。當年的指導老師麥乃岐教授現時仍然任教於浸大生物系,恩師教學態度嚴謹認真,亦會親身落實驗室指導同學,連同他在內四名受麥教授指導的學生,全部以一級榮譽畢業,創下紀錄,成為一時佳話。早慧的莫教授更以本科生身份,發表了人生首篇學術論文,成就非凡。

得益於恩師教導和同學間的濃厚學習風氣,熱愛生物科的莫教授花了大量時間在實驗室做研究。當年若莫教授不在課室上課,你幾乎可以肯定在實驗室找到他。若問到這位長期浸淫在實驗室的高材生學到最寶貴的是甚麼,也許會教人驚訝,現已是蛋白質結構生物學專家的莫教授答得乾脆坦白,笑言教科書知識在網上容易查到,「在考試後一兩天便會忘掉 」,實驗室裡學到的軟技巧卻是難能可貴的經驗。即是甚麼呢?莫教授娓娓道來,批判性思考、解難技巧、團體合作和表達技巧等,比起硬知識,研究路上軟技巧亦非常重要。凡此種種,都在三十五年前小小的實驗室內鍛鍊出來。

熟悉學術界的人都知道,資源分配是學術界永恆的議題,實驗室原來早已是學術界的縮影。莫教授想起求學時埋首於實驗室的時光,當時與組員溝通,搶先預訂實驗儀器,甚至準備的材料被其他學生用了,都要有很強的人際溝通技巧。今天他雖然不用落手做實驗,但與其他部門和同事競逐資源未曾停止,莫教授笑說當天累積了的軟技巧,成為日後學術研究之路的本錢,終生受用。

浸會大學多年來推動「全人教育」,理學生亦要學習其他學院的課程。莫教授贊同這辦學理念,說新加坡國立大學去年起新辦「人文科學學院」(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cience),學生必讀基礎的人類學、社會科學和科學知識,配以大量其他選修學科,「現在懂研發疫苗,也要懂衞生政策,才可以解決COVID-19疫情問題」。他認為母校可以加強「全人教育」理念,讓理學院學生能夠學到不同領域的知識。

母校六十周年,莫教授寄望母校可以保持開放的思想,增加學生面向世界的機會。他建議母校與海外大學合辦更多交換生課程,讓師弟妹參加,不但可以擴闊他們的眼界,亦可鋪墊日後的學術道路。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