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結合數學與電腦 呼應時代發展

郭垂遠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副校長

1990綜合科學理學士(榮譽)(數學)畢業生

1999科學計算理學碩士畢業生


打開一道教室門,迎面走來是副校長郭垂遠,他是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的副校長,亦是浸會學院數學科學理學士、浸大科學計算理學碩士畢業生。由數學系學生至中學副校長,本以為郭副校為人較古肅,卻意外地健談而率真,不時趣談母校點滴,又讚揚浸大於90年代,已率先將數學結合電腦知識,課程設計追上時代發展。

數學系其實要讀什麼,郭副校與不少同學一樣,當初並不了解,直至在迎新營聽到系內教授簡介,再實際接觸課堂。他說,自己選對了科。

郭副校指,當年其他院校的數學系,偏重理論或統計學,但浸會卻重視應用層面,譬如會有圖論(Graph theory)及運籌學(Operations research);90年代電腦開始興起,課程亦著重數學與電腦的關連,以呼應時代發展,他形容是高瞻遠矚,「時代就係去緊呢個方向發展嘛,用數學方法解決現實問題,但嗰啲數學,人手係計唔到啦」。

他亦提到,浸會理學院對於教授的認同,並不流於一紙證書,更看重本身的學養。初時他以為所有大學教授均有博士頭銜,但其學士及碩士指導老師黃鴻慈教授,數學造詣無容置疑,當年卻只有學士學位,令他明白「學養、學職,同你咩學位無咩關係」;其時碩士課程完結後,教授和學生聚首一堂,「佢(黃教授)笑笑口話,而家最低學歷係我」。

鐵皮屋課室空地 觀賞最美日落

郭副校於1987年入讀浸會學院,時值舊校舍清拆重建,校園變地盤,笑言自己「生不逢時」,要「打遊擊」般,每日到不同地方上課。數學系多是男生,「成班男仔係度起哄,個吊臂係度揈下揈下,我哋就係度推波助欄咁,『揈冧佢、揈冧佢』」。

那時候的課室,亦包括將改建為新校舍的爛地鐵皮屋。他憶述,大家會在黃昏時段,坐在屋外空地觀賞日落,「好靚,嗰時一望無際,前面無高樓、無大廈,係嗰度睇日落一流」。

數學系同學「搶手」 計算校內比賽評分標準

以為數學系學生較為「摺」,但郭副校卻說,系內同學當年甚為「搶手」,因所有學生都要修讀電腦,「唔識就搵我哋幫手做功課」;他更透露,當年學生會重要收入來源,校內歌唱比賽「韻祭」,亦需要數學系同學支援,「(韻祭)好多人參加,初賽都要分幾日比賽,每日嘅評判都唔同」,因不同學系教授評分標準各異,為令賽事公平客觀,數學系同學便負責計出標準分數,「亦可以令BBA啲同學,起碼有2、3個入到決賽,咁(比賽)門票就有保證喇」,原來BBA同學人數較多,亦會購票支持,故只要有BBA人入圍,是次歌唱比賽便不會令學生會「蝕本」。

這些在浸大的經歷,日後亦成為郭副校在中學任教數學時的例子。有逾30年教學經驗的他坦言,部份中學數學課程,並不切合現實需要,故會以上述經歷,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到數學其實「都幾實用喎」。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