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BU Faculty of Science 60th Anniversary

60 Stories – Zhang Jiayi

致力眼科醫學研究 為失明者帶來光明

張嘉漪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及

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3應用物理學理學士(榮譽)畢業生


不少疾病目前仍未有治療方法,物理系出身的張嘉漪教授期望透過物理方式幫助失明人士恢復視覺。關於物理的研究眾多,她選擇從醫學方面著手,是因為她認為研究資金是來自社會的,故應把研究成果回饋社會,而其參與研發的人工光感受器,便是針對因人體感受器退化而引致失明的問題,未來有望為相關病人重拾光明。

現於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員的張教授,1999年獲獎學金升讀香港浸會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張笑言,當年在浸大選科時,曾打算入讀傳理系,不過最後仍然選擇了一直喜歡的物理系。

在謝國偉教授的薰陶下,張開始踏入科研之路。她說,謝教授會帶領同學,早上在校園打太極,「佢(謝教授)覺得要enjoy research(享受研究),亦認為強健身體對科學研究好重要」。至於太極與物理有何關連?她認為兩者同樣要明白人與宇宙的關連,以至及後她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時,仍保持打太極的習慣。

張於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完成物理學哲學博士課程,其後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進行神經生物學博士後研究。對腦機介面(Brain-machine interface)方面深感興趣的她指出,人類對大腦的了解尚很有限,「原來有啲tools(工具),可以將機械同腦連接,我想唔洗讀書,整個晶片就可以所有嘢學識晒」。

研發人工光感受器 助黃斑病變者恢復視覺

不過,最後其研究重心卻移往醫學,針對腦部與視覺的關連,希望能幫助弱勢社群,為視障人士重拾光明。有關研究是在失明老鼠的眼底植入新研發的人工光感受器,讓受測試的老鼠得以恢復視覺,她期望上述研究將來能應用於長者黃斑病變及先天性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身上。

上述研究已刊登於著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張稱,現時已收到不少病人及家屬查詢,希望可參與研究。2021年8月舉行的網上簡介會亦吸引內地約600人參加,病人及家屬均踴躍發問,故其團隊正積極研究將人工光感受器應用於人體。

至於另一研究則以新研發的儀器,透過檢查眼底的血管及人工智能分析,從而找出病人患腦科疾病的風險,預計每次檢查費只需數十元人民幣,較電腦掃瞄及正電子掃瞄的費用低廉得多。張指出,有關儀器有助篩選患腦科疾病的高風險人士,以便及早預防及治療,由於費用較低,希望日後可納入一般身體檢查的項目。

對於研究偏重醫學及眼科,張表示因很多疾病目前仍無法根治,部份疾病可能靠生物學治療,部份則需要物理學知識。全球有不少視障人士,她預計未來有失明風險者可達數千萬,故針對視覺的研究,能有助不少人脫離黑暗夢魘,「(研究)係洗緊社會嘅錢,就要benefit(幫助)返社會」。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